史彥昌,男,漢族,1982年3月生,中共黨員,研究生學歷,河北武安人,現(xiàn)任邯鄲廣播電視臺副臺長,駐大名縣前楊村第一書記,扶貧工作隊隊長。
從2012年到現(xiàn)在,史彥昌同志駐村扶貧并擔任第一書記已是三輪、7個年頭。這期間,先后被評為全國扶貧先進個人、河北省扶貧先進個人、邯鄲市扶貧先進個人、河北省基層建設年先進個人、河北省先進工作者等。今年5月,中共邯鄲市委組織部決定,在全市開展向史彥昌同志學習活動。
史彥昌同志長期扎根扶貧一線,有一種“明知扶貧是難事、偏與難事掰手腕”的不服輸?shù)捻g勁,彰顯了共產(chǎn)黨員的敢于擔當精神和為民服務的公仆本色。2012年,他第一次帶隊下鄉(xiāng)扶貧,面對幫扶村街道臟亂不堪、學校簡陋失修、集體經(jīng)濟薄弱、村民情緒低沉的現(xiàn)狀,沒有怨言、沒有灰心、沒有退縮。他和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多次研究對策,挨家挨戶走訪問計,從改變村容村貌、建小學入手,成功邁出了駐村幫扶的第一步,得到了黨員群眾的信任和支持。2016年3月,史彥昌同志積極響應黨的號召,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,主動放棄在市直機關工作的舒適條件,又一次投身脫貧攻堅第一線。在2018年初駐村干部輪換時,他又主動要求留下來,開展新一輪扶貧,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,用新思路、新舉措打開扶貧脫貧的新局面。
史彥昌同志始終把貧困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、最大的事,為組織擔當,為群眾解難,把駐村扶貧當成事業(yè)來做。在大名縣前楊村扶貧中,有位村民無依無靠,史彥昌與他結(jié)成幫扶對子,運用政策為其蓋了新房,配齊了家具家電。得知他有養(yǎng)羊技術(shù),史彥昌同志又自費為他購買了兩只小羊羔。后經(jīng)飼養(yǎng)繁殖,這位村民靠賣羊掙到的錢還自購了三輪車,他高興地說:“現(xiàn)在有米有面,有水有電,真感謝共產(chǎn)黨的好政策,感謝工作隊真心幫助?!笔窂┎驹诖竺h前楊村帶領干部群眾籌資850萬元,硬化田間主干道3000余米,硬化街道3300余米,改造全村電網(wǎng)14000米,新增變壓器4臺,新打深水機井2眼,鋪設田間輸水管道19007米,鋪設便道磚4400余平方米,安裝路燈76盞,栽種觀賞樹200余棵,粉刷墻面16000余平方米,建立電子商鋪一個,修建文化廣場2處,新建學校一所,新上占地13畝光伏發(fā)電項目一個,還新建了村黨群服務中心,使前楊村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。在魏縣郝中村扶貧的3年,史彥昌同志帶領工作隊勤奮工作,攻堅克難,先后籌資1300多萬元,一舉解決了郝中村子女上學、飲水安全、道路硬化、街道亮化、用電安全、危房改造、文化娛樂活動等村民長期盼望解決的問題。特別是2013年,他多次跑縣、進市爭取項目,籌措資金,尋求各方支援,籌資800多萬元,在村里建起一所占地40多畝,集教學樓、實驗樓、幼兒園、食堂和宿舍為一體的“四軌制”學校。為提高教學質(zhì)量,他又聯(lián)系邯鄲市邯山區(qū)興華小學與該校結(jié)成“幫扶對子”,學校教學質(zhì)量很快步入全縣前列,吸引了原在縣城及周邊村上學的適齡學生返村上學。在工作隊幫扶下,郝中村群眾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觀,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,村黨支部由原來的后進支部跨入了先進行列。一些村民自編了這樣的順口溜來贊譽工作隊:“街道路燈亮,村口有攝像,出門水泥路,吃水有保障,廣場扭秧歌,學校大變樣。感謝工作隊,小康有希望!”
史彥昌深知貧困村永久脫貧奔小康,單單依靠駐村工作隊的力量遠遠不夠。于是,他帶領工作隊把抓好村黨支部建設和增強村集體“造血”功能當成頭等大事來抓。為增強村班子的組織力,史彥昌同志對村“兩委”班子和黨員干部開展經(jīng)常性的思想教育,規(guī)范黨內(nèi)生活,嚴格落實“三會一課”等制度,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,增強他們帶領群眾致富的自覺性和本領。為增強村集體的“造血”功能,史彥昌同志多次帶領村“兩委”成員到河南、山東等地考察學習,引進了適合本地的好項目,先后建起了6個養(yǎng)雞場、1個微服裝加工廠和1個光伏發(fā)電站。村里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在家門口就能上班,增加了掙錢門路,提高了脫貧進度;同時,村整體經(jīng)濟實力也在逐步增強。目前,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,前楊村116戶在冊的貧困戶已經(jīng)全部“摘帽出列”。
現(xiàn)在,史彥昌瞄準新的目標,在扶貧路上激情滿懷,續(xù)寫著脫貧攻堅新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