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故事:
2000年,蓋秀芝受外孫女在新千年到來要做一件有意義事的啟發(fā),她帶著生活和學習用品,專程到普蘭店某中學看望一名苦難學生。學生父母雙亡,學習成績優(yōu)異,還有一個弟弟在念小學。她當即承諾每年資助她 600元錢,承擔姐弟倆所有的學習費用。就這樣這對幸運的姐弟倆成為蓋秀芝資助的第一對苦難學生。十多年來,蓋秀芝共資助了50名貧困學生,累計自掏腰包10多萬元,至今蓋秀芝和資助過的學生仍保持聯(lián)系。為了幫助更多困難家庭里的孩子讀書考大學,2015年6月蓋秀芝把老父親生前留下的3萬元遺產(chǎn)一次性捐給了大連市希望工程,現(xiàn)已在市希望辦成立了以本人命名的“蓋秀芝教育基金”。
“如果你們到指定地方擺攤,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!”
——這是蓋秀芝在勸小商販不要占道經(jīng)營時索取的回報。
蓋秀芝主動要求加入社區(qū)志愿者工作站,連續(xù)幾天采取購買小商品的形式和小商販們攀談起來,了解商販們的困難,當?shù)弥麄兘?jīng)常為零錢不足而煩惱,吃飯喝水飽一頓饑一頓湊合時,她眼睛一亮,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。從那以后她就天天早上去送零錢,中午去送飯送水,次數(shù)多了,小商販們和她就熟悉了,最后她們無話不聊,蓋秀芝依然是他們在陌生城市找到的知音,后來小商販們?yōu)榱藞蟠鹚?,都要求主動免費送給她一些小商品,告訴她,只要她看好或者需要,東西免費隨便拿,見時機成熟,蓋秀芝順勢引導,建議他們?nèi)ソy(tǒng)一管理的地點經(jīng)營,久而久之商販們就一點點找到正規(guī)經(jīng)營場所,不在隨處叫賣。
“做端碗吃黨飯,放碗忘黨恩的事,絕對不行!”
——這是蓋秀芝在提交入黨申請書時反復說的一句話。
蓋秀芝一直作為一名普通的社區(qū)居民、一名社區(qū)志愿者,默默的為社區(qū)建設、為公益事業(yè)奉獻自己。2016年,蓋秀芝在自己72歲生日的時候,鄭重提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,用她自己的話說,以前覺得自己離黨員的標準比較遠,現(xiàn)在時機成熟了,自己渴望成為黨的一員,希望通過加入黨組織可以更好地報黨恩。
蓋秀芝的家境其實并不富裕,而且老人疾病纏身。老人先后做過八次大小手術(shù),膝關(guān)節(jié)置換、甲狀腺瘤、卵巢囊腫、子宮肌瘤等,給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特別是在前年老伴住院期間,經(jīng)濟支出猛增,一時間她有點犯難。蓋秀芝這么多年有個習慣,不論什么情況,她都把每個月的工資分配好,用于捐助的錢再急也不能動,她的兒子、女兒見到這種情況,只好安慰她說:“媽,您別急,爸治病的錢我們出!您捐助的事還是按照您的計劃來,我們都支持您!”事實也是如此,這么多年,她捐助的事從來沒有斷,不僅她自己捐,而且還帶領(lǐng)孫子、孫女和外孫女一起捐贈,晚輩們的捐款累計也達到了六位數(shù),一家四代人先后捐款20余萬元。(來源:遼寧文明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