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故事:
張帆,女,1984年出生,中共黨員,河北醫(yī)科大學第一醫(yī)院急診科護士長,河北醫(yī)科大學第一醫(yī)院第一批支援藁城醫(yī)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,支援藁城核酸采集醫(yī)療隊負責人。她和她所帶領的藁城核酸采集隊感人事跡曾在央視國際頻道、央視新聞頻道、央視人民網、央廣網、新華社、央視綜合頻道以及河北新聞、河北衛(wèi)視公共頻道、河北工人報、燕趙晚報等媒體先后報道20多篇次,被傳稱為防控一線的“女子別動隊”。
臨時黨支部,建在核酸采集最前線的突擊隊
2021年1月11日,夜以繼日奮戰(zhàn)在石家莊疫情高危地區(qū)藁城區(qū)的河北醫(yī)科大學第一醫(yī)院第一批支援藁城醫(yī)療隊臨時黨支部成立,這支堅強有力的突擊隊伍由1月5日凌晨緊急奔赴藁城區(qū)進行核酸采集的黨員組成,張帆同志任臨時黨支部書記。她帶領著30名突擊隊員,在嚴寒中一村一鎮(zhèn)、一家一戶進行核酸檢測,以實際行動踐行著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傷、甘于奉獻、大愛無疆”的職業(yè)精神。
緊急集合 別樣的朝五晚九
1月4日晚11點左右,張帆接到醫(yī)院隨時待命的通知,需要帶隊去支援藁城進行核酸采集工作,她沒有絲毫的猶豫,起床簡單收拾行李。1月5日凌晨兩點接到正式通知,開始準備物資、打印表格,三點半到達急診科清點物資,進行工作分工,四點五十分突擊隊集合完畢,六點到達藁城集結地九門鎮(zhèn)。疫情就是命令,與時間賽跑從來都是急診人的使命,這次她與她的隊伍用最快的速度,沖到了最前方。
正值隆冬季節(jié),寒風刺骨,身上的棉衣瞬間被擊穿,感覺從來沒有過的寒冷。醫(yī)院的突擊隊被分到了增村鎮(zhèn)。到了增村后,采集隊分為三個組,去了小果莊、東橋寨、北橋寨三個村。她和另一位同事留在了鎮(zhèn)政府,負責鎮(zhèn)政府人員的采集工作。心里雖有些忐忑,但她帶領著隊員不怕苦、不怕累完成了當天的采集任務,直到晚上九點返回駐地。他們從凌晨五點出發(fā),沒有吃飯、滴水未進。作為隊長,她一面心疼著自己的隊員,一面始終鼓勵大家完成采集工作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,再困難也要克服。這就是我們可敬、可愛的護士。
“我是黨員必須沖在最前面”
剛來到藁城增村鎮(zhèn)的頭幾天,工作異常艱辛,除了疫情風險高以外,那兩天天氣也特別寒冷,在中午12點時氣溫都能達到零下15度,由于采集工作都是在室外完成,天氣最冷的時候,護目鏡下面都會墜著長長的冰柱。就這樣,張帆帶領著隊員們冒著刺骨的嚴寒,有時不吃不喝,連續(xù)工作十多個小時。除了白天入村進行采集,晚上還要與藁城前線指揮部聯(lián)系工作,經常是半夜或凌晨接到各種電話,在初來的前三天里,她的睡眠總共沒超過十個小時。在她的心里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!”
當采集小組入住西關鎮(zhèn)的后西關村時,得知有一家人密切接觸過確診患者,風險可知非常大?!拔胰ニ麄兗?!此刻正是老百姓最需要我們的時候,我是黨員,我必須沖在最前面!”張帆挺身而出,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飄揚的旗幟,在她的帶動下,隊員們沖鋒在前,各司其職,采集工作與院感防控兩不誤。她作為支部書記在完成采集任務的同時,時刻關心著隊員的思想、生活,作為一個貼心的大家長,團結著這支年輕的采集突擊隊,帶領突擊隊員勇于擔當、迎難而上,繼續(xù)用實際行動書寫對黨和人民的忠誠。
自2020年1月5日至2月8日,他們戰(zhàn)斗的足跡遍布了藁城的100余個村莊,其中4次入增村鎮(zhèn),真正戰(zhàn)斗在疫情最前沿,35天中共采集核酸約25萬人次。雖然環(huán)境艱苦,氣候惡劣,但是這支隊伍無一人掉隊,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,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來源:河北文明辦